配网自动化建设成电网投资重点
2011年7月6日,天津建成配电网自动化试点工程。自去年以来,配网自动化建设进入高峰期,整个市场容量在10-20亿左右。目前国家电网已经完成了北京、银川等4个城市的配电自动化建设,预计未来将重点建设11类智能电网试点工程。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具备故障快速定位、快速隔离功能,10千伏配电网故障停电时间由小时级减少到分钟级,能大幅度提高试点区域内的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可使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加之可靠性效益评估获得进展,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升级2.0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将建设11类智能电网试点工程
根据国家电网规划,到2015 年,满足6000 万千瓦风电和500 万千瓦光伏发电并网需要;建成覆盖全网的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新建超过5100 座智能变电站,改造1000 座变电站,到2015 年110(66)千伏及以上智能变电站占比30%;建成1195 座充换电站和40 万个充电桩(口),直供直管区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率100%。
今年3月,国家电网对外表示,2011年将推广建设11类智能电网试点工程:建成智能变电站67座;在19个城市核心区建成配电自动化系统;推广应用5000万只智能电表;新建173座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和9211个充电桩;完成25个智能小区/楼宇建设;推广建设6.2万户电力光纤到户;完成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接纳风电容量2000万千瓦;制定智能电网标准88项。
分析人士指出,“十二五”电网投资集中重点项目,实现电力输配和使用的智能化和有效性,配合新能源建设和长距离输送。而配电自动化将是重中之重,未来十年智能电网都将是电力设备行业的主要推动因素。
“十二五”智能电网建设升级 2.0 版
总体来说,智能电网建设仍处示范阶段,预计2012 年将进入全面建设期。目前西北电网已初步形成750/330 千伏主网架, 其他区域形成550/220 千伏主网架;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扩建、直流审批略超预期,跨区跨省电网项目进展顺利,坚强网架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
根据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到2015 年初步形成坚强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双向互动服务体系,基本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友好接入和协调控制,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安全运行水平和用户多样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供电可靠性和资产利用率明显提高,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电网智能化规划》,“十二五”期间,将投资2861亿元用于电网智能化建设,涉及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个环节以及通信信息系统的建设。相比“十一五”示范阶段的年均投资,进入全面建设后同比增长294%。预计,“十二五”期间,包括自动化和继保系统在内的二次设备总需求的年复合增长率或将超过15%。
配网自动化是“十二五”电网投资重点
目前,配网自动化在我国处在起步阶段,国内城市配网馈线自动化率不足10%,目前国外配网自动化的比例达到60%-70%,国内仍刚刚开始试点,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经过两网公司“十一五”期间的大规模投资,我国主干网设施已基本完善,但配网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配网设施相对老旧、高耗能配电设备占比高、配网自动化水平低,农村电网薄弱等方面。
据悉,截止2008 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仅有13 个网省公司的部分地市局部范围实现了配网自动化;极低的配网自动化水平无法满足恶劣的运行环境对配电网安全性的要求,而智能电网的建设也迫切需要提高配网自动化水平。预计配网自动化产品十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0-30%。
专家介绍,配电设备发展的趋势将是由分立到集成,将变压器、开关以及自动化和保护控制装臵等配电设施的两种或多种集成到一个箱体中。随着技术进步,箱式配电设备集成度更高、设计更加紧凑,因具备总投资少、节约土地资源、安装和维护方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在城乡电网、工矿企业及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
配电自动化可靠性效益评估研究获突破
配电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仅仅是凭工程经验进行配电自动化改造,而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今年5月,电科院“配电自动化的可靠性效益评估”科技项目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开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模型,为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分析平台的搭建和后续评估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该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成功开发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包含配电主站、配电终端和通信系统的分布式模型。下一步电科院将与重庆大学联合将此创新模型集成到传统的评估模型上,以够搭建先进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分析平台,从而开展评估工作。
【上一个】 智能电网是电力工业发展方向 | 【下一个】 传统变电站向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发展 |
^ 配网自动化建设成电网投资重点 |